韦金声1926年3月生于民间艺术世家,壮族,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人。他的曾祖父在清光绪年间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器手,能拉琴、吹唢呐。他的祖父韦在贤传承了父亲的技艺,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民间乐器手,特别擅长打击乐、拉二胡,还经常上台演戏。韦金声的父亲韦于年从童年起就随永福、桂林的彩调班师傅学艺,10岁登台演彩调。韦金声童年时,祖父韦在贤经常抱他一面拉琴,一面唱戏。他在祖父和父亲的教授下学唱调子和文场。从12岁开始,接受戏剧基本功训练。及至十三四岁,跟随永福县鸡石湾彩调班,在中渡一带村屯演出《跑菜园》、《舂米》、《阿三戏公爷》等彩调剧,且深受观众欢迎。
解放初期,韦金声入伍当兵,因有艺术特长,拉二胡、打快板、演滑稽小戏,样样来得,成了一名文艺兵。 1954年12月,韦金声复员回乡。1956年7月,县文化馆送他到桂林参加广西采茶戏艺术进修班学习培训一年,学习彩调表演程序、唱腔道白、音乐伴奏,人物化妆等基本功。期间,他师从广西著名彩调艺人谢济舟,主学生角、丑角。经过刻苦努力,集吹、拉、弹、唱、舞、打、做、念技艺于一身。他传授的《化子腔》和《钱牌腔》,被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和广西区彩调团1977年编辑出版的《彩调传统唱腔一百曲》一书中。
1959年10月,县文化馆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韦金声是辅导教师之一,给学生传授了彩调表演基本功技艺,排演了彩调剧《刘三姐》、《隔河看亲》、《油漆匠嫁女》、《秦香莲》和自编现代剧《钢铁尖兵》、《社会主义向阳花》等节目。培训班结束后,文化馆组织文艺辅导团,由陈昌联、梁志明、韦金声组成团领导班子,带领全团50多名文艺骨干在全县巡回演出和辅导。那时,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50多个,业余演员1200多名。
十年浩劫期间,彩调剧被当作“庸俗、低下”的“毒草”被批判、禁演,韦金声被污为“毒草彩调的祖师爷”,被游街批斗。即使遭遇如此厄运,他热爱彩调艺术之心依然炽热,在家偷偷地练习彩调表演基本功,还暗地里收集整理了传统彩调剧《兰继子扳砖》、《点血认母》、《赶子牧羊》、《窦娥冤》、《赵五娘上京》、《十五贯》等30多部优秀彩调剧本。
1980年代,鹿寨县城乡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仅彩调团队就有140多个,业余演员4200多人。这么多的业余文艺团队,需要一大批导演师傅来教戏,韦金声自己花钱买戏服、锣鼓、乐器,排演彩调剧目,采取办培训班培训骨干、组织导演师傅到业余彩调队辅导的办法,培养出韦小山、韦经召等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表导演人才。
“行如龙,坐如虎,唱做念舞听锣鼓。”这是韦金声师傅教戏时的口头禅。长期以来,他不辞辛苦深入业余彩调团队教戏。1990年11月,县文化局、文化馆举办全县戏曲表演大赛,为了排好节目参加演出,韦金声师傅到四排乡江南村、建村和原城关乡六坪村三个彩调队同时排演节目。当时已是年近70岁的他,要往返几个村屯,经常累得病倒。有一个晚上,他从六坪村步行几十里山路去江南村,半路上从山坡上摔了下来。演员们见师父夜了还没到来,就打着手电筒四处寻找。当在深沟里找到他时,看见他身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大家激动得都哭了。韦金声师傅却乐哈哈地逗乐大家:“莫哭莫哭,这点伤痛算什么?唱几句‘哪嗬嗨’就好了!”这样的事,在他长期教戏中不胜枚举。
韦金声师傅到业余文艺队教戏,吃住在学员家里,从不计较报酬。他经常讲:“有碗粥喝,有夹酸嚼就得了。”他高尚的艺德和精湛的技艺深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每当他离开文艺队,群众都自发地燃放鞭炮为他送行,以表对他的敬意和谢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屈指算起,韦金声师傅先后在本县和外地60多个文艺队里教过戏。他辅导过的彩调戏剧演员有2200多名。他对彩调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奉献,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1990年,他被推举为县戏剧协会副会长;2008年7月,柳州市文化局授予他“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和彩调艺术传承人”称号,给他颁发了证书和牌匾。
2014年10月,韦金声师傅不幸病故,享年八十八岁。
作者:李宝璜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韦金声1926年3月生于民间艺术世家,壮族,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人。他的曾祖父在清光绪年间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器手,能拉琴、吹唢呐。他的祖父韦在贤传承了父亲的技艺,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民间乐器手,特别擅长打击乐、拉二胡,还经常上台演戏。韦金声的父亲韦于年从童年起就随永福、桂林的彩调班师傅学艺,10岁登台演彩调。韦金声童年时,祖父韦在贤经常抱他一面拉琴,一面唱戏。他在祖父和父亲的教授下学唱调子和文场。从12岁开始,接受戏剧基本功训练。及至十三四岁,跟随永福县鸡石湾彩调班,在中渡一带村屯演出《跑菜园》、《舂米》、《阿三戏公爷》等彩调剧,且深受观众欢迎。
解放初期,韦金声入伍当兵,因有艺术特长,拉二胡、打快板、演滑稽小戏,样样来得,成了一名文艺兵。 1954年12月,韦金声复员回乡。1956年7月,县文化馆送他到桂林参加广西采茶戏艺术进修班学习培训一年,学习彩调表演程序、唱腔道白、音乐伴奏,人物化妆等基本功。期间,他师从广西著名彩调艺人谢济舟,主学生角、丑角。经过刻苦努力,集吹、拉、弹、唱、舞、打、做、念技艺于一身。他传授的《化子腔》和《钱牌腔》,被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和广西区彩调团1977年编辑出版的《彩调传统唱腔一百曲》一书中。
1959年10月,县文化馆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韦金声是辅导教师之一,给学生传授了彩调表演基本功技艺,排演了彩调剧《刘三姐》、《隔河看亲》、《油漆匠嫁女》、《秦香莲》和自编现代剧《钢铁尖兵》、《社会主义向阳花》等节目。培训班结束后,文化馆组织文艺辅导团,由陈昌联、梁志明、韦金声组成团领导班子,带领全团50多名文艺骨干在全县巡回演出和辅导。那时,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50多个,业余演员1200多名。
十年浩劫期间,彩调剧被当作“庸俗、低下”的“毒草”被批判、禁演,韦金声被污为“毒草彩调的祖师爷”,被游街批斗。即使遭遇如此厄运,他热爱彩调艺术之心依然炽热,在家偷偷地练习彩调表演基本功,还暗地里收集整理了传统彩调剧《兰继子扳砖》、《点血认母》、《赶子牧羊》、《窦娥冤》、《赵五娘上京》、《十五贯》等30多部优秀彩调剧本。
1980年代,鹿寨县城乡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仅彩调团队就有140多个,业余演员4200多人。这么多的业余文艺团队,需要一大批导演师傅来教戏,韦金声自己花钱买戏服、锣鼓、乐器,排演彩调剧目,采取办培训班培训骨干、组织导演师傅到业余彩调队辅导的办法,培养出韦小山、韦经召等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表导演人才。
“行如龙,坐如虎,唱做念舞听锣鼓。”这是韦金声师傅教戏时的口头禅。长期以来,他不辞辛苦深入业余彩调团队教戏。1990年11月,县文化局、文化馆举办全县戏曲表演大赛,为了排好节目参加演出,韦金声师傅到四排乡江南村、建村和原城关乡六坪村三个彩调队同时排演节目。当时已是年近70岁的他,要往返几个村屯,经常累得病倒。有一个晚上,他从六坪村步行几十里山路去江南村,半路上从山坡上摔了下来。演员们见师父夜了还没到来,就打着手电筒四处寻找。当在深沟里找到他时,看见他身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大家激动得都哭了。韦金声师傅却乐哈哈地逗乐大家:“莫哭莫哭,这点伤痛算什么?唱几句‘哪嗬嗨’就好了!”这样的事,在他长期教戏中不胜枚举。
韦金声师傅到业余文艺队教戏,吃住在学员家里,从不计较报酬。他经常讲:“有碗粥喝,有夹酸嚼就得了。”他高尚的艺德和精湛的技艺深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每当他离开文艺队,群众都自发地燃放鞭炮为他送行,以表对他的敬意和谢意。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屈指算起,韦金声师傅先后在本县和外地60多个文艺队里教过戏。他辅导过的彩调戏剧演员有2200多名。他对彩调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奉献,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1990年,他被推举为县戏剧协会副会长;2008年7月,柳州市文化局授予他“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和彩调艺术传承人”称号,给他颁发了证书和牌匾。
2014年10月,韦金声师傅不幸病故,享年八十八岁。
作者:李宝璜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