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发布日期:2023-04-05 10:35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量:
  • 字体大小:[
  •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李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划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生态力量。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行动纲领。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基于国情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体现了党顺应人民期盼,聚焦人民需求的宗旨意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是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保护人民健康,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利用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与传统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命题,建构起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秩序,为后发国家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理念,亲自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事业的伟大变革归因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归因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必将对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创造了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日益显著。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和PM2.5平均浓度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持续上升。同时,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的鲜活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始终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愿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党的一个执政理念,正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选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伟大实践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先进理论是伟大实践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创新推向新的高度。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论断,还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转型的重大部署,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掌舵人宽广的理论视野、宏大的战略思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新的内涵。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艰难程度不会低于任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三、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奠定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的矛盾。要构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等,奠定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聚焦大气污染焦点环节,深入查找问题和短板弱项,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处置、监测、监管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基础设施网络由城市向乡村延伸覆盖。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紧盯近期、兼顾长远,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针对主要瓶颈环节,制定具体措施和时限要求,确保可实施、可考核、可见效。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要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要完善生态监测网络,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保障重要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区域安全的同时,促进区域间绿色发展惠益共享。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系统谋划和优化选择,既应对气候变化,又促进经济发展,既争取经济成本最小化,又追求碳排放最小化,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目标战略。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实现从高碳科技向低碳科技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积极参与引领国际气候治理行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红旗文稿》)


打印本页 关闭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主办:柳州市鹿寨县人民政府 承办:鹿寨县信息化建设中心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桂ICP备0600968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22302000043号 

返回 鹿寨动态 导航
【理论学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发布时间:2023-04-05 10:35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李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划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生态力量。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行动纲领。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基于国情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体现了党顺应人民期盼,聚焦人民需求的宗旨意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是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保护人民健康,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社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利用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与传统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命题,建构起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秩序,为后发国家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国家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理念,亲自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事业的伟大变革归因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归因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必将对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创造了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日益显著。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和PM2.5平均浓度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持续上升。同时,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的鲜活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始终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愿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党的一个执政理念,正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选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伟大变革。伟大实践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先进理论是伟大实践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创新推向新的高度。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论断,还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转型的重大部署,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掌舵人宽广的理论视野、宏大的战略思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新的内涵。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艰难程度不会低于任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只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始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三、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奠定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的矛盾。要构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等,奠定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聚焦大气污染焦点环节,深入查找问题和短板弱项,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处置、监测、监管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基础设施网络由城市向乡村延伸覆盖。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紧盯近期、兼顾长远,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针对主要瓶颈环节,制定具体措施和时限要求,确保可实施、可考核、可见效。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要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要完善生态监测网络,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保障重要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区域安全的同时,促进区域间绿色发展惠益共享。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系统谋划和优化选择,既应对气候变化,又促进经济发展,既争取经济成本最小化,又追求碳排放最小化,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目标战略。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实现从高碳科技向低碳科技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积极参与引领国际气候治理行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红旗文稿》)


版权所有:(C) 2016 鹿寨县人民政府

地址:鹿寨县创业路2号 政府热线电话:0772-6812345

县政府邮箱:lzxzfbgs126.com 投稿:lzzfw126.com

维护电话:0772-6819789 网站标识码:4502230046